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刊首语
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
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
2020年 第01期 总第01期
刊首语
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创刊了。一本刊物的诞生,也如万物的孕育,其苗株虽小,也循天地大道,领受土壤、阳光、雨露之哺育,钟自然灵秀。
我以为,若推近20年来中国文化界最有影响之事业,其中之一,就是成功地唤醒、组织、推动了全民族、全社会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和力量。今天,哪怕走进一个偏远的小山村,也能遇到知道非物质文化、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民。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——这个乍一听有点怪、远非通俗易懂的词,竟这样大规模普及了。它扎下根,长出叶,开花结果,在时代生活的沃野里郁郁葱葱,变成千千万万的民众生产生活中鲜活的实践。这20多年,有多少一夜火爆的社会热词,一转身就没有了,风流云散。但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这个词,始终热着,越来越热,它会一直热下去,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,变成一个时代民族话语谱系的关键词。
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:一些事看上去很美,但干着干着就没了;而另一些,则事半功倍,越来越红火。我想,一项事业的成功,除了方向对头、团队努力,还有更大的因素决定其成败兴衰,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历史的推力。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这推力是什么?是人民,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。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之所以如此成功,就在于它为人民所有、受人民喜爱、根植于人民生活。也因此,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,就有了历史发展的磅礴推力。
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,很早就发育出强烈历史意识的基因。慎终追远、敬天法祖、和合观念、家园情怀……所有这一切,丝丝缕缕,密密地织出多元一体、生生不息、云蒸霞蔚的文化美景,显现中华生活的突出特色与特质,使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,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。
近代以来,中国痛失工业革命机遇,特别是1840年后,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陷入空前危机。但对于一个历史悠久、幅员辽阔、文化光辉灿烂的国度而言,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她真正打败,她总是葆有一息决战到底的勇气,一口悠长不绝的混元真气,不断推出这个民族的最卓越者,引领人民走出悲惨的历史境遇,而这正是鲁迅先生在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?》一文中所言的“中国的脊梁”——历史最终给出了答案,这就是引领了中国人民最终走出近代的“V”型低谷、推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。明年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,从“千年变局”到“百年变局”,我们的党,已经练就洞察复杂风云、历史大势、引领中华航程的火眼金睛和高超本领,在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”中,一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样子?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想象和定义。我以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,深入浅出地点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:就是人民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,一是要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,中华壮美之山河清朗无恙、生机永续;二是在文化层面,传承发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“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、面向未来”,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相映、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”齐头并进、适合中国人心灵精神的栖息之地。
何谓“乡愁”?乡愁是人类生活自然而然的心理情绪,是生命历程、人生四季中落叶归根般的眷恋缅怀。乡愁是文化,对我们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源远流长、一以贯之、与天久长的文明体来说,自会生发独一无二、浓郁芬芳的文化乡愁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、最悠久的原住民国家,有最典型的农耕文明,对土地、家国、故乡的体认深入灵魂,也因此滋养出几千年馥郁如酪的优美乡愁。特别是我们正处在现代化加速完成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愈益呈现的历史关口,处在昨天、今天、明天拥抱的时刻,处在回望来路、装点行色、加油冲刺的路口,心中自然浸满浓浓的乡愁和“雄关漫道真如铁”的豪迈。非物质文化遗产,集中体现文化的乡愁,处处闪耀未来价值,保护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就是“记得住乡愁”。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的创刊,就像栽下一棵乡愁的大树,蓊蓊郁郁长在璀璨的城池,长在故乡的村口。我们期待五彩缤纷的鸟儿在这里筑巢搭窝、嘤嘤鸣啭,贡献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认和见解,欢迎大家加入此起彼伏的领唱、伴唱与合唱,发出真知灼见,闪烁智慧光芒。韩子勇
2020年9月15日
作者简介:
韩子勇,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、党委书记、研究员,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(文学理论评论)。
▼
长按二维码关注
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
主管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
主办:中国艺术研究院(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CN 10-1664/G1 | ISSN 2096-8795
邮发代号 82-108
全国各地邮局或本刊编辑部订购、零售
/// CONTACT ///
电话:010-64811651
邮箱:cich2020@126.com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
中国艺术研究院(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编辑部
邮编:100012